1、“城市组团式发展”就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组团式 成因:由于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块与块之间被农田、山地、河流、森林等分割而形成的。优点: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缺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条带式 成因:在交通线的影响下发展所形成,或者受地形影响沿着山谷或水体岸线分布。
3、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组团式城市,它必须要满 足3个条件: 第一,发展组团式城市最重要的是产业分工合作、城市功能互补 ? 在顶层设计上,要实现中心组团和其他各组团之间的产业互补和产业链的 形成,实现有机整体联络,从整体上提高产业实力,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 要求,也是组团式城市有生命力所在。
1、城市更新建设,新区绘就国际化蓝图 作为城市生活的微观缩影,国际化社区是新区展现全球视野与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西海岸新区今年来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智慧、全龄友好的发展策略,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社区,以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宜居、活力、优美、保障全面的现代化新区。
2、作为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行动重点实施片区,项目依托优越的270度海景资源,产、城、海融合发展等一体化海陆生态优势及半岛内外联通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以数字化驱动城市发展为理念,打造“青岛城市新地标,未来智慧城市示范区”,全面重塑区域场景,采取“枢纽+产业”的开发模式,构建高端创智产业经济枢纽。
3、完善公共配套、提高城市颜值,根据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需要,《方案》针对第一轮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以综合更新片区、老旧厂区、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4区1村”以及基础设施为更新重点,以“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布局了一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4、长远来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大命题”下,探索产业与城市共同生长的城市更新和建设之路,将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和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合起来,为青岛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5、WeWork对隆福寺社区进行建筑和功能性翻新改造,一方面助力历史建筑保存,另一方面也赋能首都城市功能环境升级,为区域带来创新活力,为更多本地创造者提供全新工作及生活方式。WeWork不仅仅着眼于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还致力于推动公共空间精细化塑造。
6、全力打造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级金融科创区、山东战略新兴产业高地、青岛市四新经济示范区、崂山区国际人才社区,着力建设成为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国际化品质新城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1、上半球是水波状的杭州城标图形,下半球是实体,形成雕塑上半部“天堂”在水中的倒影,体现上有天堂,下有钱塘的立意……圆球状的雕塑直径5米,整体造型简洁明了,光亮的金属材料令雕塑更具时代气息,使雕塑与钱江新城的氛围相协调,与周围的建筑形式相呼应。
2、城标的设计代表解建军说:“我的设计只是发现了杭州的美,恢复了杭州千百年来的气质。”以汉字“杭”篆书为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将无可替代的城市名称与无可替代的视觉形式合二为一,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经典性。
3、城标由汉字“杭”演变而来上半部分江南亭台楼阁形状,体现了江南建筑风格城标整体好似航船,传达了城市于水的关系(亲近感),凸显杭州特征。
4、在卢华亮讲的故事中,我们或许也能领会一些与城标有关的设计之道。 其实,这个LOGO并非第一稿。初稿中,卢华亮用中国书法书写“印象西湖”,四字重叠组成了LOGO的主体。看图,洋溢着江南水墨意趣的字体设计中,其实蕴涵了丰富的韵味和构思。
5、由浙江博采传媒公司设计的“一副中国风碗筷”LOGO作品,将中国碗筷、中国印与西湖桥水等元素融为一体。碗筷突出美食主题,富有浓郁的中国风味;“知味杭州”中国印承载文化韵味,启人品味中华文化、杭州文化的厚重分量;桥水彰显杭州特色,寓意汇通天下、和合共生。
6、年杭州亚运会会徽设计理念:突出亚洲特色,使用传统图案、色彩和符号。2023年杭州亚运会“潮涌”会徽是杭州亚运会的重要视觉形象之一,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杭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旨在展现杭州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在设计的时候,主要的理念的就是突出亚洲特色,使用传统图案、色彩和符号。
1、**城市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考虑城市用地布局、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确保城市发展有序,方便市民生活。 **环境保护:** 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增加绿化面积,建设公园和绿地,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2、规划设计: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文明宜居城市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特色等因素,使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文明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
3、空气质量:保持空气清新和无污染是宜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工业排放、加强环境监管等方式改善空气质量。 水质和供水:提供安全、干净的饮用水是宜居环境的重要因素。确保水源的安全性,加强水处理和供水设施建设,定期检测水质。 噪音控制:减少噪音污染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4、北京的宜居设想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科技、环保、公平分配和社会保障,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城市文化,以及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宜居城市的未来/中国各地的城市正在积极践行宜居城市的建设,如千岛湖镇的成功,预示着这样的城市发展路径将得到推广。
1、加快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步伐,提升城镇群的综合竞争力,是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物质前提。
2、城市规划的发展依靠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善,包括从法律、技术到行政手段等一系列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完善化。城市规划体系由法规体系、编制体系、管理体系三部分组成,法规体系是基础,编制体系是依据,管理体系是手段,目的是通过依法编制、实施城市规划,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立鲜明的城市特色 新加坡这个花园城市规划的显着特点就是重视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主要表现在道路、水系、建设、绿化的风格上。新加坡的景观、道路建设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实不为过。
4、我们可以总结很多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他们大都可以从生态控制论的方法论中找到答案。比如80年代天津市城市建设中总结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利用各方面发展自己的积极性,借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就是把每个个体在发展中对城市的冲击,予以缓和并利用其力量,去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某个问题。
5、探寻城市规划的本质属性(一)规划“好”城市是根本目标规划就是对规划对象未来一段时间的设想和安排,目标显然是为了让规划对象变得更好。同理,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规划建设好城市。然而,对于什么是好城市一直缺乏统一完善的评判标准。
1、其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强调综合规划和设计,考虑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网络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与能源管理:生态城市追求循环经济模式,致力于资源的减量化、回收利用和能源的清洁化。
2、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强调综合规划和设计,考虑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网络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指生态产业、生态园林、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社会四类功能全面生态化。
3、生态保护与恢复也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城市中,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保护自然景观、扩大绿地和湿地、构建城市森林等,目的是增强城市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此外,城市交通与可持续交通方式的推广是不可或缺的。
4、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
5、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镇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E.Howard著述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反映了人们试图用理性的规划方法来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