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复兴是指以全面的观点为导向来解决城市问题,以使一个地区在经济和物质环境、社会和自然环境上得以持续改善。城市复兴的内容城市复兴是一个集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环境保护与社会公正等目标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政策体系。
2、城市复兴,这一理论提出源于对西方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观察与分析。西欧各国虽然政治、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各异,所遇问题不一,但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一致。
3、城邦就是城市国家,所以也是城市。后来应为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而没落。中世纪时的城市复兴可以说是城市这个概念的发展,所以也可以说是城市复兴,但两者是有不同的。
4、西欧城市的复兴是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导致的。西欧城市复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随之带动了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业的扩展。至12世纪左右,西欧出现了地区性的集市和贸易中心。城市经济活动的需要,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12世纪前后,西欧产生了一批最早的大学。
5、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的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法国南部城市)。在这里兴起了米兰、威尼斯、布鲁日、根特等城。其次是莱茵河流域和法国北部的一些城市,其他地区相对较晚。
6、城市复兴”最重要的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不仅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了迥异于庄园经济的新的经济因素,而且催生出了新的经济体制、新的政治体制、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文化精神,它在促使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同时,也促使世界迈向新的时代。
总体而言,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从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到社会、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广泛视角的转变,反映了规划理论随时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一书由尼格尔·泰勒所著,出版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时间是2006年6月1日,属于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系列。该书为平装本,共有171页,开本为16开,ISBN为711208282X,条形码为9787112082827。产品尺寸和重量分别为21 x 18 x 0.9 cm和340 g。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是一部深入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理论的专著。全书以时间线为脉络,全面勾勒出自1945年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书中首先介绍了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这一理论将重点放在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上,旨在通过规划活动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
泰勒指出,自1945年起,西方城市规划经历了从功能主义到多元主义的转变。功能主义强调城市功能的高效实现,如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的划分。然而,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社会公平、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多元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1、尽管城市设计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实践层面,它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旨在赋予环境特定形式,通过改造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以改善缺乏统一性的城市环境(Schurch, 1999)。
2、自下而上的城市形态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但也可能存在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的问题,导致城市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在城市设计中,要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需要充分考虑两者的优势和局限性。
3、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
4、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5、内容:宏观层次:主要关注城镇分布与城市形象。
6、是城市内部的分区形态,即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的划分。这些层次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律,解释城市中的现象,并预测未来城市可能的发展趋势。城市形态学作为城市规划学的一个新兴分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演化的深层次逻辑,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设计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2、产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规划设计也因此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格迪斯倡导区域规划,而恩文则总结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规划实践。巴黎改建和“企业城镇”的建设是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的重要例子。
3、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发展,价值观念变化,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深刻影响。《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分别在1933年和1977年作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历程中的里程碑,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4、上海城市规划演进历程可追溯到1957年,当时成立了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直属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作为事业单位。随后在1959年,更名为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归属城市建设局领导。1962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与该机构合并,形成了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继续为人民委员会直属。
5、缘起 现代城市设计可追溯至工业革命后的城市规划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的功能、形态及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催生了现代城市设计的诞生。早期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城市问题的凸显,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对城市场所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6、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北京对周边地区的粮食依赖,以及清代北京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城市与周边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展现了城市在资源分配与社会救济方面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它有两种形态:城市传统和乡村传统。 乡村传统由周围有一系列柱子支撑形成围廊,给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分层风格形成后,当代的美国花园别墅市内区分理论就逐步发展规律成熟。 巴洛克风格 波士顿老建筑 江南风格...写西方建筑史的难度在于时间的跨度太大,而风格的流变太多。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建筑是很不一样的。
第六章至第十五章,系统分析了明清两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历程,包括人口增长与控制、粮食依赖、赈恤机构的分布、城市郊区的形成与行政界线的确定、八旗驻防与王府聚落的变迁、长城沿线聚落的发展,以及皇家宫苑赏石文化的流变。这些内容全面展现了北京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特征与社会变迁。
如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编写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中国的炎黄子孙,理应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为我所用。